二號站_喜劇綜藝單靠“腕兒”“套路”是行不通的

20

在緊張忙碌的日子里,喜劇早已成為一種生活剛需,而開懷大笑則成了生活必需品。正因為如此,每年春晚舞台上的小品都備受期待,而各類喜劇綜藝也常常吊足了觀眾胃口。2021年一大批喜劇綜藝相繼收官,2022年又一批喜劇綜藝接檔上線。對一些喜劇節目,觀眾評價褒貶不一。什麼樣的喜劇能讓人開懷大笑,什麼樣的喜劇能讓人笑中帶淚陷入思考,什麼樣的喜劇值得反覆觀看,也許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喜劇綜藝單靠演員“腕兒大”是行不通的,靠抄襲模仿玩低級套路更是行不通的。,觀眾有多需要喜劇?過去,觀眾期待春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春晚有小品。而且每年過完春節,各大電視台循環播放最多的也必然是春晚語言類節目,其中既有當年的新節目,也有往年的老節目,許多系列節目更是連續播出。隨着喜劇綜藝的橫空出世,觀眾對喜劇的熱情有增無減。喜劇綜藝的湧現甚至掀起了大眾看小品、聽相聲、關注喜劇模式的新高潮,許多喜劇段子成為網絡爆梗,一批喜劇演員走進大眾視野。,然而,綜藝的消耗能力在各類型節目中都是顯而易見的。初期,喜劇綜藝爭奇鬥豔,無論是演員還是節目都有一定的新鮮度,持續輸出的優秀作品更是讓人大飽眼福。但是隨着各大衛視、商業網站等爭相角逐喜劇領域,趕着熱潮分一杯羹,各種問題也迅速暴露。較為明顯的問題包括,一些演員忙於“串場”,在多個綜藝節目上“刷臉”,舊故事來回說,老段子反覆演,審美疲勞很快體現在觀眾的觀賞體驗上;雖然有一些演員希望認真對待每一個競技場,力求持續創作出好作品,但是綜藝的快節奏早晚會把靈感榨乾,最終黔驢技窮,無奈陷入吃老本的惡性循環;相比於演員吃老本,更可怕的是“偷吃”別人的老本,模仿、抄襲、套路化最終會消耗喜劇的未來。,大概在2015年至2020年的幾年間,喜劇綜藝經歷了群雄爭霸與迭代升級,小品、相聲、脫口秀、情景喜劇等你方唱罷我登場,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到了後期,喜劇綜藝整體發展也逐漸顯出疲態。儘管如此,只要觀眾需要喜劇,就會有人前赴後繼地搶佔市場。就在2021年前後,我們所熟悉的幾大喜劇團體也開始試水喜劇綜藝,相繼推出了團綜。因為前期積累的觀眾基礎,未播先火也是意料之內。客觀來說,這些團綜將專業性與娛樂性相結合進行探索嘗試,的確貢獻了不少包袱與笑點,但是這與觀眾的期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觀眾對一些娛樂至上的遊戲模式甚至是惡搞模式已經審美疲勞,純靠撓痒痒式的嘻嘻哈哈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期待。本質上來說,這些團綜依託部分演員的流量積累,套用綜藝模式,照搬遊戲套路,走的仍是流量變現的老路,結果也是不盡如人意。,近幾年,我們會驀然發現,有些人把喜劇之路走窄了。比如“喜頭悲尾”式節目的泛濫,越來越多的作品刻意煽情,為了升華主題生硬地營造悲情結尾。一些曾經紅極一時的喜劇綜藝也因“喜頭悲尾”的愈演愈烈被觀眾放棄。原因何在?正像很多喜劇人常說的,讓人哭比讓人笑容易多了。喜劇綜藝節奏快,喜劇人因為“時間緊張”而選擇捷徑,“喜頭悲尾”的套路化劇本被迫成為首選。這種方式不僅是在自我消耗,同時也在不斷消耗着老一輩喜劇人依靠經典作品積累下的觀眾緣。,其實,2021年一台主打素描喜劇的綜藝節目給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喜,它在很多方面的創新引發了熱議。比如,該節目所邀請的演員幾乎都是沒有流量但是演技出眾的“腰部演員”,一改“流量至上”歪風;呈現的喜劇節目包括漫才、默劇、音樂劇、物件劇、獨角戲等多種形式,作品不拘一格,以質取勝;把優秀編劇推向台前,重申“內容為王”;作品突出時代特徵,從當下生活中尋找題材和靈感,引發觀眾共鳴。這台節目在喜劇綜藝顯現疲態的情況下出現,如同寒冬中的一縷陽光,讓人看到了希望,也對喜劇又一春倍感期待。,2022年,一些喜劇綜藝接檔播出,目前來看,整體正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也應當提防一些老問題的反彈。比如有的節目依靠先前節目積累的人氣推出“升級版”,邀請的喜劇人咖位不小,但是幾乎難見好作品,未免讓人失望;還有節目號稱不再沿用比賽模式,而是以更輕鬆的方式表演,結果喜劇沒看到,鬧劇倒是不少,尷尬的模式難以為創新乏力遮羞。有句話說得很好,“搞笑我們是認真的”,這應當成為喜劇人做喜劇的共同態度,而不是一句空口號。觀眾需要喜劇,而且需要緊跟時代的優質喜劇。喜劇綜藝還是要以“真正為觀眾帶來快樂”為最高追求,喜劇人更要用優秀作品去贏得觀眾。唯有如此,喜劇的明天才能更加絢爛。,作者:李巍  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