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_“楚公逆鐘”為何出土於晉侯墓地?

20

春秋時期,晉楚兩個超級大國長期對抗。為牽制對手,晉國遣使吳國,傳授中原相對先進的技術、軍事,對楚國形成了肘腋之患。此舉無形中加速了中原文化在江南地區的傳播,促進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近日,燦爛的晉國文化再次“南渡”——來自山西博物院的200多件(套)精品文物亮相南京博物院特展館,再現昔日中原強權厚重而絢爛的歷史文化。,本次展覽中的文物,絕大多數出土於晉國歷代國君、公族的墓葬,特別是大量形態各異的青銅器,直觀展現了晉國的文化與國力。展出文物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兩件“晉侯穌鍾”。這套青銅鐘出土於晉侯墓地8號墓,共有16件。其中14件曾經被盜流失境外,1992年上海博物館斥巨資購回,現藏於該館。而此次展出的2件在發掘出土后收藏於山西博物院。,這套編鐘有在西周青銅器中首次發現的鑿刻而成的銘文,共約355字。銘文記錄了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跟隨厲王東征,建立戰功,多次受賞。為紀念周天子的表彰,故而鑄造此鍾。這一記錄彌補了史書的空白,併為歷史學家研究周代早期的歷史紀年提供了重要資料。,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的長期對抗演繹出不少傳奇故事。而此次“晉國展”中,有一套、共8件的楚公逆鐘。根據銘文,這套青銅編鐘為西周時期楚公逆熊咢所鑄造,然而卻出土於晉侯墓地64號墓晉穆侯墓中,這說明晉楚兩國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時代,已經建立了交往。,展品中除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還有不少精美玉器。其中一件玉覆面出土於晉侯墓地92號墓,即晉靖侯夫人墓。玉覆面是喪葬殮玉,覆蓋在墓主人的面部。次綴玉覆面由23塊玉組成,9塊褐色玉器圍成臉部輪廓,14塊黃色或青白色玉器雕琢成人的眉、額、眼、鼻、頰、嘴、腮等,構成了完整人面。據介紹,玉覆面出土時,刻有紋飾的一面朝下,緊貼在墓主人的臉部。,立國600餘年的晉國亡於分裂。由於國內卿大夫的勢力越發強大,晉國國君淪為傀儡,最終韓、趙、魏“三家分晉”,還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認。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划時代的巨變,並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終結、戰國時代的起點。展覽展出了一件出土於山西太原晉源區的夔鳳紋罍,其墓葬的墓主人正是趙氏的巨頭趙鞅。他是“趙氏孤兒”趙武之孫,執掌晉國朝政期間,趙鞅對外取得軍事勝利,對內壓制政敵,為後世分晉奠定了基礎。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