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靈個(太漂亮了)!”老徐一下子就被震住了:牆白、瓦黛,亭台樓相依,池中魚歡游,拱門上雕有精緻的花紋……,老徐家住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長康里小區。今年開春,小區開始改造,無論颳風落雨,他都會去看看改造進度。每次,他都要感慨半天:“這哪裡還有一點點老舊小區的影子,分明就是蘇州園林嘛!”,在姑蘇,新與舊共存,古典與現代交融,高雅審美被嵌入世俗生活,人們在詩意盎然里,也能輕易捕捉到創新與發展的痕迹。,這裡是江南中的江南,這裏寫滿了現代城的過去。在崑曲的柔糯婉轉里,在評彈的吳儂軟語里,在雨滴石板路的清脆里,在輕掩木門的吱呀里,在深巷悠長的叫賣聲里,姑蘇優雅的韻緩緩落地。,過一天飽含煙火氣的“蘇式生活”,“這欄杆不對,這門楣不對,這鬍鬚也不對,這月色、月色對了。我想起來了,那年我一十三歲,你長我十個月,這碗酒,就是你贈我的桃花酒。”薄薄的煙水氣中,滄浪亭傳來“芸娘”對“沈復”的噥噥低語。,舞台就在假山流水間,演員彷彿從畫里走來,此情此景,讓觀眾在恍惚間難分前世今生、戲里戲外。,根據清乾隆年間蘇州人沈復所著《浮生六記》改編而成的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已在滄浪亭演出近200場。輕風細雨為伴奏、魚池假山為幕布、亭台樓榭為戲台的古典意境,重現了數百年前沈復夫婦在滄浪亭畔的生活——“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遠遊。”不為物質所束縛,依然能活出真趣。,“沈復對生活的熱愛在點滴細碎里,他懂得如何把貧寒的生活過得充實有趣。看過他寫盆景、家居的文字就會知道,沈復是一位真正的生活家。”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苗懷明說。,一枚石子、一截樹枝、一隻小蟲,到了沈復手裡,都會成為精雅別緻的藝術品。把高雅審美嵌入世俗生活,這是沈復的日常,也是無數蘇州人的日常。,每年八月半,姑蘇城桂花飄香。家住姑蘇區養蠶里小區的“老蘇州”何偉英會到院里摘取新鮮的桂花。仔細去掉花梗、雜質,再將桂花攤在烤盤中的油紙上,烘烤3分鐘。烘乾后的桂花色澤依舊,放入陶瓷容器,以開水沖泡。伴隨一聲輕得不能再輕的“呼嚕嚕”,桂花徐徐下沉,爾後緩緩上升,“老蘇州”的午後爛漫時光就從這杯香氣撲鼻、湯色明亮的桂花茶開始了……,江南的雅,既顯於文房案桌之上,又鋪展於世俗煙火之中。“蘇幫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江南雅廚創始人之一金洪男為代表的“蘇幫菜”傳承創新者們,不僅改良了傳統的“濃鹽赤醬”風味,還要求菜品賞心悅目和回味無窮並舉。金洪男表示,作為蘇幫菜的傳承人,精進廚藝的同時,還應不斷修鍊對美的欣賞素養。蘇州尋常百姓家做菜,亦是盡可能做到用料考究,講究不時不食。“春季荸薺夏時藕,秋末茨菇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鮮”,新鮮食材搭配烹飪,用蘇州人的說法,味道“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歷久彌新的“蘇式生活”,給蘇州人帶來韻味綿長的驚喜。青瓦粉牆、石板路、烏篷船,處處都有散發著水墨淡香的千年蘇州記憶。在畫中行走,人自然而然會放緩步伐。不用刻意找尋,只要你踏上這片土地,姑蘇的美自會伴着江南的和風細雨來找你。,為蘇作洞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今年國慶節,蘇州博物館傳出古典與現代交融的聲音,這是“提琴與吉他——音樂快閃體驗”的夜間特別策劃。,15年來,由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收藏了越來越多珍貴的藝術品,而蘇州博物館本身也作為藝術品,優雅地接受着世界各地來賓的讚歎。久居海外的貝聿銘被人問及家鄉時,總會自豪地答上一句“我是蘇州人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滋養了蘇州人的明慧與精緻,才華橫溢的文人雅士輩出,技近乎道的能工巧匠世代傳承。蘇作的專業與精細讓世人驚嘆,在康熙雍正年間,其工藝種類達50多種,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80萬件藏品中,涉及蘇工蘇作的藏品數量高達31.7萬件。,7月10日,紀錄片《天工蘇作》首映,影片擷選燈彩、核雕、宋錦、明式傢具等9項典型的蘇州傳統工藝,講述了傳承人與手藝之間的溫情故事。,蘇綉中,盤金繡的技法極為複雜。盤金綉傳人林多妹稱其針法“像走迷宮一樣”。與只用一根絲線的平綉不同,盤金綉要將兩根金線並在一起,沿着畫樣小心地放好、壓平,然後下針,用顏色相近的絨線將兩根金線牢牢釘在圖案上。盤金綉要求一根線盤到底,中途不能斷,難度不言而喻。,在“95后”王翔煜的工作室里,王翔煜正在與身為蘇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母親王麗華探討刺繡的當代表達。從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傢具設計專業碩士畢業歸國后,王翔煜一直致力於探索蘇州傳統工藝從二維到三維的突破,讓刺繡等工藝與現代傢具展開對話。,今年5月,位於上海國際會展中心的蘇作館開館,向世界打開了屬於蘇作的一扇“窗”。1200平方米的蘇作館里,數百件蘇綉、緙絲、玉雕、蘇扇等藝術精品“看中了就能買”。蘇作愛好者們精挑細選,把珍品、精品帶回家,普通遊客也能大飽眼福,看得高興了,再給親人朋友帶上幾個不貴的藝術衍生品,精美又實用。消費市場的細分、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為蘇工蘇作開創出一片新天地。,“當代江南”的蘇州解讀,在朦朧月色中,通過沉浸式感官體驗劇《聲動姑蘇·平江》,伴隨着耳機里的名家講解,從狀元博物館出發,一路走過紐家巷、平江路、中張家巷,來到評彈博物館、崑曲博物館,還沒聽夠淙淙流水聲、評彈絲竹聲、梔子花白蘭花的叫賣聲,人就抵達了相門城牆。,20世紀90年代,蘇州就形成了“東園西區、古城居中、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洋蘇州”“新蘇州”讓數千年的“白髮蘇州”煥發出新活力,也為江南文化的發展保存了溫潤的土壤。,古城,是姑蘇文脈所在。如何完成歷史空間的有機更新?,蘇州石匠弄的雙塔市集給出答案:蔬菜區的時令蔬果碼放整齊,在燈光下顯出誘人色澤;美食區被香氣和熱氣籠罩,餛飩熱騰騰出鍋,生煎吱吱冒油;另一邊的獨立書店、露天市集和小舞台,彷彿是古城擁抱未來的雙臂,凸顯着古城對年輕人的友好和對未來文化的包容。,“在千年不變的景色中,江南的蘇州舊而新。”蘇州市文聯主席王堯說。,敬畏歷史文化,堅持新舊共存,是蘇州在古城歷史保護中始終堅持的原則。近年來,古城核心所在的姑蘇區,加快推進平江片區、32號街坊功能改造,構建更多蘇式生活體驗街區。同時,將目光聚焦“百年老校”“中醫藥發展”“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等領域,逐一梳理散落在古城角角落落的文化枝恭弘=叶 恭弘,探索這些“百歲老人”與時代鏈接的通道。,這廂有美妙的蘇劇評彈,那邊是動人的芭蕾舞劇和園林漫遊。清晨,蘇州芭蕾舞團的青年演員在金雞湖畔練功,動人的身姿被金色的霞光包裹;“拙政問雅”夜遊項目,讓遊客慢下腳步,悠悠然享受在古典園林里芭蕉聽雨的意境;在蘇州灣大劇院,舞劇《運·河》上演,人、城、河的命運交織成風景,為當代江南覓得更多知音。,一座城市的鮮明標識度和發展潛力,歸根到底靠的是軟實力。今年年初起,蘇州陸續發布《“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動計劃》《關於落實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扶持政策》,以期用更富創意的方式,讓江南文化在當代得到更靈動更具魅力的展示。,江南文化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融入生命的風骨。“蘇州文化源遠流長,可貴之處在於始終聚焦人的發展。”蘇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潔對記者說,蘇州要塑造的江南文化品牌,不僅具有重溫歷史的功能,更是將江南文化底蘊與當代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人的精神富足、社會的和諧美好。
17
2021.12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4526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