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註冊_“音樂靈魂”刷屏,我們因何沉醉

20

兩年前的元旦前夜,我第一次到單位的總編室值夜班。那時恰逢報紙改版,同事們都忙得不亦樂乎,連初來乍到的我也不覺跟着緊張起來。就在此時,一位老師緩緩放起了古典樂,我聽不出那是哪位大師的什麼作品,只覺得音樂奏起后,忽然多了一分“勝似閑庭信步”的淡定和底氣。此後,問題討論照舊熱烈,稿子繼續加緊編輯,只是無形中,空氣中那些急躁的褶皺彷彿都被音符撫平了。那個場景,至今令人難忘。,不久前,不少人都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音樂靈魂”年齡。雖然在精準度上或可商榷,但過去一年裡自己醉心於怎樣的音樂,卻大抵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情緒狀態。2021年,我聽過最多的是巴赫的《小步舞曲》,總共151次。其實自己並不懂平衡律的真意,與這支曲子也全然是感性的相遇。可不知為何,每次寫稿時放它,情緒便如踏入平原般和緩起來,很快就能進入平穩的寫作狀態。,我們緣何為一種曲調而着迷,又為何能感受到音樂中的快樂、悲傷、寧靜和希望?在《音樂迷醉指南》中,作者克里斯托弗·勞倫斯希望用一種“紙面音樂會”的方式,邀請讀者一步步穿過序曲、高潮、尾聲,體悟音樂帶給人的種種情感共鳴。,仔細觀看書中附贈的“節目單”,不難發現作者的巧思:從愛、情慾、放縱與偏執、勝利、快樂,到憤怒、悲傷、自由與釋放、希望、安寧,幾乎包括了音樂所能引發的一切人類情感。跟隨這一節奏,聽眾的情緒曲線會自然地經歷上升、克制、下行、復起的過程,恰如一段完整的正弦曲線圖。,初讀這本小書,很容易產生“遍地是八卦”的直觀感受。譬如在“放縱和偏執”一章中,我們知道了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曾因將同一首鋼琴曲重複彈了218次而被趕出公寓。而這個次數是樓下租客數的。“憤怒”一章中,作者講述了貝多芬為小事大動肝火的往事:當他在一個叫“天鵝”的維也納酒館被上錯了菜,收到一份燉牛肉時,作曲家端起晚餐,將它倒在了侍者頭上。,這讓我想起了威爾·杜蘭特寫的《哲學的故事》。作為一部哲學史著作,它每次都不會直奔主題,而是拉着讀者先圍繞哲學家們的生平兜一圈。那裡,會有令人捧腹的“神邏輯”,有一些人直面生活時的笨拙不適,也有命運開的或大或小的玩笑。甚至,在講尼采時,還特意指出他對音樂的痴迷:“沒有音樂,生活就是殘缺的。”,那麼,這些軼事只是閑筆嗎?為什麼要講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八卦”?對此,勞倫斯在迷醉指南中的一句反問意味深長:這些生活細節,真的和音樂本身無關嗎?,而這正是這本小書的主題,它並不是讓我們從中汲取什麼人生智慧,也沒有試圖讓我們讀懂什麼是賦格、康塔塔、詠嘆調,而是告訴讀者:作曲家們也是普通人,面對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他們也會經歷情緒的潮漲潮落,會面臨人生岔路口的艱難抉擇。只是,音樂家們可以充分感知當下的情緒,然後通過自己的藝術語言將其轉譯出來。音樂的撫慰作用,不是通過對情感的麻痹,而是引導我們卸下一道道盔甲,卸下過於受束縛的智識規訓,去感性地打開自己的觸角,去直面柔軟的內心。,當我們在書中看到夏布里埃臨近40歲突然辭掉“鐵飯碗”工作,一頭扎進有上頓沒下頓的自由作曲家生涯時,作者要講的不僅是一位中年人的任性故事,更是在分析“快樂”所探及的不同深度。,“要信任你的中年危機,它有話想告訴你。”不同於瑣碎、直觀的歡樂,某種意義上,夏布里埃的人生之樂是由自己爭取來的。直到他選擇突破世俗顧慮、遵從內心聲音的那一刻,快樂才成為他音樂生命中永恆的主題。了解這段故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位作曲家為何要執着地用自己的創作告訴世人:喜劇絕不只是用來點綴的甜點,快樂是多麼價值連城。,雖然從小就熟知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故事,可當作者事無巨細地訴說著貝多芬擁有多麼一團糟的童年,離成功就差臨門一腳卻失了聰,自己不齒之人卻受命運厚愛,想好好喝一杯,但能喝的只有葯等“諸事不順”的故事時,我才有了更加感性的共情。勞倫斯用看似閑筆的講述,把讀者推向貝多芬“同款”人生懸崖峭壁。因為只有設身處地,才能真正明白:貝多芬那份“隨時要給命運一記上勾拳”的混合式憤怒究竟來自何處,他永遠不會低頭的人生態度是多麼堅強而可貴。,迷醉指南中,音樂精靈莫扎特的故事被恰到好處地放入“自由與釋放”一章。我對莫扎特音樂的最初印象只有四個字:宛若天成。後來才知道,這些看似隨性自然的曲調背後,往往潛藏着極為複雜而精密的音樂規律。,一位樂評人曾分析,莫扎特常常能將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段落銜接得無比絲滑,這其中作為過渡的“過門”功不可沒。若從技術的角度將關鍵音符鋪排開來,就會發現:它們循序漸進,頗有一種建築學的美感。作為一名業餘聽眾,我無法察覺這些機理上的精妙,只是多次聆聽后,筆下文章的過渡段落慢慢舒緩起來,轉折處過於生硬、僵化的老毛病算是找到了良藥。,也許,這正是音樂所能賦予我們的力量:這個世界犹如星辰大海,每個普通人都能從中取一瓢飲。而要感受到這個世界中的光芒,《音樂迷醉指南》不失為一個有趣的導引,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說的:“要應付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對你來說仍是個挑戰——但你再也不會以同樣的眼光看着他的肖像了。”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