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北京版的“蘭花花”:《探清水河》

20

“桃恭弘=叶 恭弘尖上尖,柳恭弘=叶 恭弘遮滿了天。在其位的明公,細聽我來言。此事出在京西藍靛廠,藍靛廠火器營有一個松老三。提起了松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一輩子無有兒,生了個女兒賽嬋娟……”,這曾是在北京地區廣為流傳的一首民歌,講述的是一段發生在今天海淀區藍靛廠火器營的凄婉愛情故事。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民歌·博物館”欄目曾以《老北京情歌》為專題,採用音樂的形式,以生動的音畫介紹了《探清水河》的來龍去脈。,“探清水河”故事,《探清水河》講述了清末民初發生在藍靛廠火器營的一段愛情悲劇。,相傳,清末藍靛廠北門外住着松老三(后訛為“宋老三”)一家,靠開煙館為生。老兩口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叫大蓮。大蓮十六七歲時與本村青年佟小六相戀了,但松老三死活不同意,打算將大蓮嫁給有權有勢的大戶人家。,有一天深夜,佟小六來到大蓮家裡,正在他倆悄悄幽會之時被大蓮的父母發現了。這下可惹出了大禍,松老三用皮鞭把大蓮打得皮開肉綻,最後給了她一把菜刀、一根繩子、一把剪子叫她自己了斷。大蓮被逼無奈,一狠心跳進了藍靛廠東面的清水河(今長河)。佟小六得知后也來到河邊,在祭奠大蓮之後也投河殉情。為紀念這對忠貞不渝的戀人,有人便將他們的愛情故事編成了小曲到處傳唱,《探清水河》從此就在北京廣泛地流傳開來了。,有關這個故事的結局,還有不盡相同的說法。有的說佟小六祭奠完大蓮之後,隻身來到京城豆芽菜衚衕,在一個鞝鞋鋪當了一個學徒工,出師以後終身不娶;有的說佟小六被他的舅舅推到河裡面,因為佟小六有傷風化、辱沒了祖宗;還有的說火器營一個當官兒的看上了大蓮,逼她做小妾,大蓮死活不從,那當官兒的記恨在心,暗中找人趁大蓮在河邊洗衣裳時把她推到清水河裡,佟小六知道后帶了一把明晃晃的菜刀闖進火器營,乘其不備,將他砍死,然後投案自首,最後被發配到了邊關。,不管怎麼說,這個故事帶有很強的悲劇色彩。而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探清水河》,因曲調纏綿委婉,堪稱“北京版的《蘭花花》”。,早年間,《探清水河》被那些恪守封建禮教的人視為“淫詞浪曲”和“下流小調兒”,松老三被視為正面人物,而大蓮和佟小六則被視為傷風敗俗的人物。據說松老三、大蓮和佟小六還確有其人,就住在藍靛廠一帶,所以早年間,人們為了避諱,一進了藍靛廠、火器營地界兒,一般就不再唱《探清水河》了,怕讓松佟兩家後人聽見遭其冷眼。,正因為大蓮和佟小六的愛情故事凄婉而感人,也因《探清水河》的曲調纏綿而委婉,所以流傳至今,被視為北京民歌的經典,還被改編成二人轉、單弦兒等,在各地傳唱。儘管版本多達四五種,但唱詞大致相同,故事情節、地點、人物是一樣的。,《探清水河》最初的版本出自清末北京刻板作坊,比如“二酉堂”“寶文堂”等。民國期間,這首民間小調憑藉著詞曲的吸引力,曾被日本早稻田大學風凌文庫和東京大學所收錄。1937年以演唱梅花大鼓、鐵片大鼓及時令小調知名的藝人郭筱霞,曾多次在京城茶樓及劇場中演唱單弦《探清水河》,並由百代唱片(EMI唱片)公司錄製成唱片。,1994年,在整理北京傳統民歌時,《探清水河》作為北京民歌中較為罕見的愛情敘事被整理彙編進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北京卷)》。2006年,北京海淀區還將《探清水河》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同年8月,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的“民歌·博物館”欄目製作播放了《老北京情歌——》專題節目,採用音樂的形式,以生動的音畫,向全國觀眾介紹了《探清水河》,從而也使藍靛廠因這首民歌而知名。2007年《探清水河》被收入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各地經典民歌集萃《民歌博物館》。2009年再次被收入《中國歌謠集成(北京卷)》。,“長河”俗稱“清水河”,《探清水河》之“清水河”,即今天藍靛廠火器營東側的河流,其自北向南而流,而今多稱之為“京密引水渠”,被譽為“京城水脈”,史稱“長河”“南長河”。它是北京“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內現存的唯一一條明清兩代的御用河道。,據《北京水利發展史略》記述:歷史上的長河,不同時期曾有過不同的名字。遼代稱“高梁河”,金代稱“皂河”,元代稱“金水河”,明代稱“玉河”,清代始稱“長河”。清代帝后往來西郊皇家園林(西苑),多乘車、轎出西直門,然後換乘龍舟沿長河至清漪園(今頤和園),由此該河也有“御河”之稱。又因水流清澈,清代也被俗稱為“清水河”,由此便有了《探清水河》之曲。,長河是歷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從西山山麓通過昆明湖,向南至麥鍾橋,折向東南,到西直門注入北護城河,再向東流至德勝門入水關,最後注入積水潭。元代都水監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諸泉水通過這條河道入大都城,再連接通惠河,以興漕運。明代晚期,由於年久失修,逐漸淤塞。到了清代,乾隆帝興修水利,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對長河的清挖河底,局部拓寬和整理泊岸的工程。疏浚后的長河,成為皇家由大內(皇城)通往西郊御苑的專用水路。,《探清水河》中有“前方羅鍋橋,近瞧蹬蹬兒高,心似荷恭弘=叶 恭弘就在水皮兒漂”之唱詞。據傳大蓮殉情之處為清水河上的“羅鍋橋”,而佟小六也是在此祭奠大蓮的。當地盛傳“羅鍋橋”即今天長河北端的綉漪橋。,歷史上南長河上有多座橋樑,如綉漪橋、長春橋、麥鍾橋、白石橋、高梁橋等,只有綉漪橋為單孔高拱石橋,俗稱“羅鍋橋”。,綉漪橋位於昆明湖與長河、東堤與西堤交界處。清代帝後來頤和園時,經常從西直門外倚虹堂或樂善園(今北京動物園)上船,經長河從綉漪橋下進入昆明湖。為滿足行船的要求,綉漪橋建成高拱形單孔橋,北京人習慣稱它為“羅鍋橋”。其建造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全石結構單孔高拱券橋。橋身長32.2米,全長44.8米,寬5.8米,橋堍外口寬19米,是連接東堤與西堤、長河與昆明湖的水陸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橋”之稱。,北京老話有“天壇看松,長河看柳”之說。長河兩岸,綠柳密密如簾幕,每到初春時節許多人到此看柳,逐漸成為一種舊俗。乾隆皇帝曾賦詩讚美長河沿岸的風光:“長河雨後波增漲,趁爽平明好進船。柳岸忽聞嫩簧響,始知復育化成蟬。”,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破壞了西郊的皇家園林,長河沿岸的一些建築和樹木也都被燒光。昔日翠柳成蔭,清波蕩漾的皇家御河,呈現出破敗不堪的凄涼景象。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乘龍船途經長河時,見到破敗之景,即命醇親王治理長河兩岸。從西直門外登船處的倚虹堂開始,一直到頤和園南面的綉漪橋正南泄水閘止,每隔兩丈種植兩棵水楊,水楊之間,夾種一株山桃。經過治理后的長河,綿延二十餘里,每到陽春,紅綠相間,柳暗花明,景色絕佳。而到了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經過治理的長河沿岸的樹木再次被燒光。自此之後,清室已無力再進行治理,致使河道淤積污染,航運廢止,這條御河也再沒能恢復昔日的繁榮,直到1949年以後才得到逐步治理。,長河曾是海淀區四季青公社的灌溉水源之一,20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長河北段西側和中段兩側曾有許多農田,分別屬於玉泉大隊、藍靛廠大隊和萬壽寺大隊,以水稻和蔬菜種植為主。到90年代末,稻田和菜地基本消失。,長河還是藍靛廠、火器營附近的一道景觀,過去每到夏日,附近的村民便到河邊消夏、乘涼,許多人還到河裡泡涼水澡,碧水、綠柳與歡笑的人群,構成一道清涼的夏日風景。,1998年,市政府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對長河主河道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治理,其目標是“水清、岸綠、流暢、通航”。經過一個冬季的奮戰,全面疏浚了河道,修建了河堤、護欄,廣植了樹木,從而使“水流暢起來。兩岸綠起來”。1999年7月正式通航,成為一條集歷史文化、人文景觀、自然風貌於一體的古老河道。,“藍靛廠”溯源,《探清水河》頭一段,便唱出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京西藍靛廠”,位於海淀區西部,今天大致地理位置:東至長河(京密引水渠),西為西四環北路,南依遠大路,北為北四環西路。,藍靛廠因歷史上生產加工藍靛而得名,曾與西苑街、成府街合稱“海淀三街”。清代乃至民國初期最為繁盛。,藍靛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風乾后呈黑色,是古代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染料,又稱靛青。成語“青出於藍”之“青”便由此而來,即從靛青(蓼藍、菘藍)中提煉出的黑色染料。藍靛也可藥用。《本草匯言》稱:“藍靛,解熱毒,散腫結,殺蟲積之葯也。”早年間作為中草藥多被民間使用。,藍靛廠於明代永樂年間開設,歷史上這一帶地窪水清,土地肥沃,朝廷派人在此種植蓼藍、山藍和菘藍草。“草長成,將其恭弘=叶 恭弘鋪木板上,漬之以水,令起酵發熱,待乾燥後上下攪和,又漬水發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則成暗青黑色,謂之藍靛。”當時藍靛廠設“內織染局”,《明史·職官志》雲:“城西藍靛廠為此局外署。”《宛署雜記》稱:“藍靛廠靛戶三名,每名銀四兩。”《燕都雜詠注》載: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在此建護國洪慈宮,后改廣仁宮(即西頂娘娘廟)。“城西藍靛廠碧霞元君廟地低,年年男女抱土袋往祀,名進士”。,清初藍靛廠尚有藍靛的種植與加工,只是明代的“內織染局”被清朝改稱“織染局”,織染局外署轄藍靛廠。到了清康熙末期,藍靛的種植和加工已大為減少,乾隆年間藍靛廠已無藍靛的種植與加工,但作為地名,被沿用下來,且史料中多有記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酉,“上詣藍靛廠”,說的是高宗弘曆曾到過藍靛廠。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為了加強京畿的防務,特別是為八旗火器營兵提供一個合練之地,乾隆皇帝下令,在藍靛廠附近設置外火器營。從此“藍靛廠火器營”逐漸成為這一地域的泛稱,也逐漸發展成為京西重鎮。,愛新覺羅·奕繪(乾隆帝第五子榮純親王之孫)在《次早晴,攜兒載釗試馬西嶺,晚宿雙橋》中有“春水直通藍靛廠,西山盡人上皇詩”之詩句。,清末時形成藍靛廠大街,是京西著名的商業街之一。清代學者震鈞在《天咫偶聞》中稱:“藍靛廠,火器營駐此,街衢富庶,不下一縣。”由此可見當時藍靛廠一帶已成城鎮,其規模不亞於一個小縣城。,藍靛廠包括廠大街、廠後街、廠北街、廠衚衕、紅門村、下村、石佛寺、戲樓。其中藍靛廠大街分為南大街和西大街,南大街較長,東西約三里,西大街較短,南北約一里,兩街呈直角拐尺狀。當年街道兩邊店鋪很多,油鹽店、糧店、雜貨店、肉店、燒餅鋪、小酒店、小吃店、棺材鋪、茶恭弘=叶 恭弘店、首飾店、杠房等,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久居在這裏的以滿族人居多,還有不少回族、蒙古族。,民國時,藍靛廠一帶尚有一些旗營的遺迹,主要街道還基本保持旗營的格局,解放以後,成為長河西岸一個很大的聚落,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四季青公社藍靛廠大隊,以蔬菜生產為主。1986年成立藍靛廠村委會,這一地域同時也屬紫竹院街道轄域。,自2002年以來,藍靛廠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的拆遷改造。如今的藍靛廠已經面目皆非,昔日繁華熱鬧的藍靛廠大街早已不見了蹤影,藍靛廠及周邊地區建起了世紀城,呈現出一派都市景象。,“火器營”說故,《探清水河》頭一段,還唱出了“火器營”這個地名,也稱外火器營,在藍靛廠的北面,因清代在此設外火器營而得名。,據《清代戰事錄》載:“康熙三十年(1691年)選八旗滿洲、蒙古習火器之兵,另火器營組為營。”“營兵有鳥槍護軍與炮甲兩種,額定滿洲、蒙古每佐領下鳥槍護軍六人,炮甲一人,分內外二營操演,在城內的為內火器營,分槍、炮兩營。在城外的為外火器營,專習鳥槍。內外二營總數是七千八百多人。”內火器營設置於京城之內,營兵均隨八旗兵駐在城內四城,毎旗均配有一部分火器營的兵,主要負責守衛皇城。“額設鳥槍護軍二千六百四十人、養育兵九百四十二人、炮甲八百零八人,分設槍營、炮營,各習槍炮,並練習步射、騎射及舞刀、舞鞭、舞長槍、騙馬、摜跤等技藝。”外火器營即設於京西藍靛廠,因京城之內火器製造和操練需要大片空間,且具有一定危險性,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管理八旗火器營事務的蒙古都統色布騰巴勒珠爾奏請將城內火器營官兵集中遷至城外,即今天藍靛廠火器營所在地。其專職既有製造火炮、炮彈、槍葯和各種戰鬥所需的火器,也演習弓箭、槍炮技術,參加多次重大戰事,且擔負京師的警戒任務。,外火器營“東挽清水河(今京密引水渠),北倚萬壽山,西望西山諸峰,南俯藍靛廠”。營區為長方形,南北長約四里,東西長約一里,營中修五條橫街,將各旗營區相隔開。每營章京下設五個掰子,各負一檔,分別負責政務、經濟、戶檔、錢糧、營務,內有演武廳、抱廈、配殿、看守房、月台、門樓等高大建築。當時建有各種營房、官房1700多間。駐紮由滿蒙兩族組成的正紅、正黃、正藍、正白和鑲紅、鑲黃、鑲藍、鑲白八旗營兵,駐軍及家眷有一萬餘人。營中還有專職製造炮彈、槍葯和各種戰鬥所需的火器庫,營兵平時演習弓箭、槍炮技術,並擔負京師的警戒任務。旗營的管理由內營人員選派協理事務翼長一人,署翼長營總一人,營總三人,鳥槍護軍參領四人及額設筆帖式八人,辦理章奏文移事務。,外火器營設立后的百餘年間曾多次參戰,“平準噶爾、定回部、掃金川,降緬甸、鎮安南、屏衛關隴,鞏固邊疆”,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起了重要作用。,由於外火器營內生活的旗兵及家眷達萬餘人,加之旗人所有的俸祿(俗稱“鐵杆莊稼”)待遇,強大的購買力,使不少山東、山西和附近村子的商戶、小販雲集營房南門外,逐漸形成集市。,到了清末,火器營的武器陳舊,兵丁戰鬥力下降,旗民餉銀不能足額發放,生計日益艱難。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隨着清王朝的滅亡,旗營相繼解散,存在了140多年的火器營逐漸變成居民區,但仍以“外火器營”相稱,村民以滿族人居多。到了民國後期,旗營的絕大多數營房及其他建築逐漸毀壞或廢棄。解放初期,形成一個巨大的村落,以方位稱外火器營鑲白旗、鑲黃旗、正藍旗、廠西門、北營房、廠北街、北門外等。1958年成立四季青公社時屬藍靛廠大隊。1963年成立藍靛廠街道辦事處(1978年9月改稱紫竹院街道辦事處)時,劃歸該街道辦事轄域,但地界內的农民仍屬四季青公社,實為四季青公社與藍靛廠街道辦事處共屬地域。,2002年以後,隨着藍靛廠及周邊地區的開發建設,具有200多年歷史的火器營被整體拆除,如今昔日的古老村落早已消失。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