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莫讓“知識快餐”沖淡了思考

20

從文字書籍、廣播電視到移動互聯網,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方式不斷演變。如今,短視頻發展如火如荼,知識付費方興未艾,各種各樣的知識正變得隨處可見、隨手可學。相關研究報告显示,各大平台粉絲過萬的知識類創作者數量呈穩步增長趨勢,其視頻作品的傳播效力遠高於平台整體平均水平。,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網民知識需求多元的背景下,新型傳播方式給知識本身帶來深刻變化。在極短時間內,“網紅教授”“網紅科學家”通過視頻,將高深的專業知識用通俗易懂、便於理解的形式傳遞給大眾,一下子拉近了公眾與科學文化知識的距離。知識付費平台上,只要點擊鼠標、花費一定費用,就能尋到若干自己需要的答案。知識“邊界”拓展了,知識傳播的門檻降低了,“知識”不僅屬於學術機構、專家學者,普通人也能分享生活經驗,參与知識傳播。,獲取知識越來越便捷的同時,一些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新型知識傳播方式具有碎片化、娛樂性等特點,通過這些途徑能真正學到知識嗎?,其實,在新事物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的當下,除了拿出整段時間學習之外,“碎片化”學習並非沒有意義,簡單以“碎片化”為由否定短視頻等新型知識傳播形態並不可取。但同時,也不宜將其萬能化,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的內容生產者一味追求傳播效應,不惜以偏概全,誤導公眾;有的人則將網絡視為學習知識的唯一途徑,對短視頻、知識付費等平台產生嚴重依賴等,以上問題需要引起重視。應當承認,新型知識傳播仍是一種“知識快餐”,無法取代系統的專業學習,是課堂教育、書本學習的有益補充。,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採用哪種方式獲取知識,都離不開思考分析的過程。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向來相輔相成。藉助互聯網,人們每天都能接觸海量的知識和信息,只有通過思考,知識才能真正轉換成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當我們習慣於膚淺化、感官化的信息與表達,思維認知活動就會長期停留在感知階段,分析、判斷等高級思維能力也將慢慢退化。現實中,有的人經常“刷”各類短視頻,遊逛於各大知識付費平台,可遇到實際問題時依然困惑不已,最終又寄希望於在網上一搜了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思考分析、消化吸收的過程。,實踐證明,知識的豐富不必然帶來能力的提升。数字經濟時代,中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網應用不斷髮展,知識傳播途徑日益多元,但經過長期的閱讀積累、思考分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路子不會變。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應努力讓思考成為獲取知識的自覺行為。唯有如此,方能在紛繁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更好地充實自我。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