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隱入塵煙》時,我先是準備好了紙巾,在某些痛處確實被感動到了;片子快結束時,卻越來越有不太舒服的感覺,總覺得哪裡不對;散場後跟朋友邊走邊討論,到了吃飯的地方,不過20分鐘的步行路程,整個人就完全從片子當中“醒”了過來:哦,原來它有那麼多問題。,《隱入塵煙》所獲的美譽度非常高,雖然才只是7月,就有評論稱之為“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豆瓣評分從7.8上升到8.4,截至7月23日票房突破1000萬,成為導演李睿珺的歷史最佳票房成績。,面對這樣一部關注農村題材、展現底層人物生活的小眾文藝片,相較於其他粗製濫造的商業片,似乎更應該鼓勵,而不是挑毛病。但這種“不忍心”批評,也會導致另一種誤會,讓人覺得似乎是現今電影市場畸形、觀眾不懂、影院因為資本/利潤導致排片不利,才使得這部佳作沒有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績,而忽略了作品本身也可能存在創作層面的問題。,模糊的人物,事實上,《隱入塵煙》在創作上是有不少瑕疵的。整部作品雖然在長達10個月的農業生產場景和人物造型等細節上花了大功夫,但由於基礎的人物設定、人物與環境的關係構建不清晰、不準確,令人不免生出許多疑竇。,男主角馬有鐵,在劇情所覆蓋的短短10個月內,從“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老光棍,到不僅能洗衣做飯、翻土種地收割、編席子、孵小雞,還能自己一個人帶着殘疾的妻子從取土到墩土坯磚、再到搭梁、砌磚、蓋房並弄好屋裡屋外的一切。這麼全能的人,為什麼之前一貧如洗、一直打光棍?為什麼之前一直沒有自己的房子、借住別人的棄宅,卻又突然有地可以自己蓋房子?,不僅個人能力超群,男主在片中的誠信程度也堪稱模範。他如期歸還了種子和化肥的賒欠款,不忘回報撿人牛糞的恩惠,及時償還借的十個雞蛋等信用債,連他一直無償獻血的大老闆兒子的人情也不願欠,在收糧時主動扣款。這樣好信用的人,在農村應該是非常受歡迎的,為什麼被村民孤立至如此境地?以農村的風俗而言,他家有四兄弟,算是人丁興旺的家庭,雖然大哥二哥早逝,但三哥的家庭條件顯然遠在他之上,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兄弟之間的經濟條件差距如此之大?,電影開場沒多久,村裡就召開大會,村長宣布村裡的大老闆病了要輸血,而全村只有馬有鐵一個人是特殊的“熊貓血”,只能他去,後續的大量劇情也圍繞這一要點展開。,這開篇即降臨的“苦難”來的相當存疑,為什麼村長知道村裡只有馬有鐵一人是“熊貓血”?所謂的“熊貓血”,是已分類的30多種紅細胞血型系統中最複雜的一類,這種血型在我國各族人群中只佔0.34%(數據源自百度百科“熊貓血”詞條),需要特殊檢查才能確認,即使是一般獻血在血站進行檢測,也只檢測ABO血型,不檢測RhD+/-。馬有鐵之前是在何種情況下做過這類測試的?,顯然,種種“前史”的鋪墊,並不在創作者的關注範圍之內。相反,似乎是為了刻意突出主人公所處的苦境,一次又一次新的苦難被不斷疊加在他們身上。兩次借住的房子接連被拆,除了被大老闆免費“吸血”和盤剝,馬有鐵也被自己的親哥哥欺負,趕車拉傢具不算,因貧困戶名額享受的福利,還要補貼給三哥的兒子。加上媳婦貴英因為尿失禁的病症不斷被人嘲笑,直至最後貴英在送飯路上頭暈掉到河裡溺水身亡。,與這劇烈而深重的苦難相對照的,則是有鐵和貴英這對陌生人結成夫妻后迅速而意外的甜蜜與恩愛。妻子用懷裡的溫度暖着開水杯,丈夫為妻子洗尿濕的褲子,用米粒在對方手上印下花朵,用褲帶拴着彼此等等,這些浪漫畫面,苦與甜的高光對比,形成了強反差。,說到這段“鄉村愛情神話”中的女主貴英,其“前史”也同樣疑點重重。電影開篇在三哥家相親時,貴英已經是齊耳短髮的大媽造型,她多大年齡?之前有過婚史嗎?她不能生育是之前的婚史或其他經歷證實的嗎?為什麼在電影中完全沒有這些信息?,貴英在片中所呈現出的身體狀態,雖確有殘疾,但仍有相當的勞動能力,長得也不算丑,她一直被哥嫂虐待,可是片子里嫂嫂三次出現(后兩次出現在抽血現場,雖然她並沒有什麼理由在那個場合出現),都非惡言惡語惡相的樣子,那又為什麼設定劇情說哥嫂虐待她呢?,感動的擺拍,由於這些與劇中人物性情和命運息息相關的“前史”,並未在戲劇層面得以真正完成,所以劇中人物在表演時,也遭遇了相當的困境。一直以中國城市好媳婦形象在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海清,在片中首度轉型為西北農婦,長達10個月的時間投入,加之造型的無限貼近,以及片中的各種具體勞動,她所付出的努力不可謂不大。,可正因為劇中人物設定的“前史”不清晰,使得海清在表演上有點像無根的飄萍。與素人演員武仁林农民形象的“是”相比,海清的表現最多只能說是“像”,她在很多勞動場景中表現出一種“陌生感”,比如坐在犁耙上的慌張眼神,手拿一根麥子幼苗時的憐惜,面對用電燈泡孵小雞的新鮮與隔膜和安於被有鐵照顧時的矜持,都讓她不像是一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女性。,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和其他人相比,貴英應該最了解自己身體的情況,過往的生活中長期相伴的尿失禁病症,肯定應該有自己相對應的措施。但在片中,當大老闆的家人在第二次面對她時就已經在汽車後座和餐椅上鋪上了塑料布,作為一個長期尿失禁患者,她卻在新婚之夜和其他各種場合完全沒有任何個人準備,這種顯失合理的安排,非常說不過去。,這些人物設計上的不講究,還疊加了許多擺拍式的場景,比如有鐵在第二次房子被拆后,面對殘垣斷壁,然後低下頭在廢墟里撿起腳邊的燕子窩,轉身離開。你哪怕走到廢墟旁邊,稍微扒拉一下,再找到這個燕子窩呢?明明多一兩個鏡頭,就可以更有說服力,卻沒有着筆。還有在池塘邊打水,有鐵在最後一個小桶里用手掬出幾個小蝌蚪,放回池塘。那一瞬間挺動人的,但鏡頭一轉,驢車上一車的水,那裡面得有多少蝌蚪啊?,塗刷的苦難,就在全片不斷堆集感動的擺拍和自我消解中,《隱入塵煙》搭建起了柏拉圖式的無欲純美愛情,以及田園詩歌般的夢境布景,並塗刷上人為疊加的苦難底色,但這一切,如同主人公快速蓋起的房屋,沒有地基,經不起推敲。,很多人認為《隱入塵煙》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這恐怕是一種誤解。現實主義創作不僅強調細節的真實性和形象的典型性,更注重描寫方式的客觀性,既不一味地偏愛某一兩個角色,也不刻意地把其他人塑造成主要角色的反面。,但在《隱入塵煙》中,創作者對主角賦予了過多的美德與愛,對其他人則基本都置於反面,或是一筆帶過、面目模糊,整部片子缺少主角之外鮮活多元的立體群像。回想全片,村裡其他人幾乎都是面無表情的工具人,只有兩位主角濃墨重彩,像是兩個纖毫畢露的彩色油畫肖像,和一群粗描淡寫的黑白素描群像搭在一起,缺少彼此間的社會性支撐與複雜連接。,與之相反,這两天正在全網刷屏的短片《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以僅僅11分鐘的片長,生動風趣地講述了二舅初中時因為發燒誤治而導致終身殘疾,卻自學成才,成為一個出色的木匠和啥都會修的人,也成為村裡最受歡迎的人,他和鄰居已婚婦女之間相互支撐的地下戀情也令人唏噓。同樣是貧困地區的鄉村題材,同樣是身有殘疾的底層人物,同樣有苦有愛,但這樣一部拍攝手法簡單、毫無矯飾的短視頻,卻以精神層面的溫度和質樸俘獲人心。,文藝片的創作,最大的困境往往並不是大眾的不接受或資本的不青睞,而是創作者過多沉湎於自我感動和某種夢想,忽略了在影像設計和理想拼圖背後的深層結構和現實邏輯。這種創作上的自我陶醉,有時候可以靠“劇本醫生”在前期介入而避免,有時候可以靠創作團隊在實戰過程中以開放式的討論來實現糾偏,創作者也要避免因為佔據了“情懷”的制高點而不太聽得到批評的聲音,以至於失去在下一次創作中改進的機會。從這點上來說,“不忍心”批評,對於創作者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30
2022.07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5587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