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拆解重組”經典,展開東方愛戀的“時間循環”

20

2022上海大劇院版崑曲——重逢《牡丹亭》將於8月10日至14日首演。眼下,劇組已進入創作排練的“衝刺階段”。5日下午,記者探班綵排現場,只見一面巨型鏡面裝置立於舞台一側,中央,“斷壁殘垣”剪影垂吊,一枝梅花的投影打在背景幕布之上。音樂起,張軍飾演的柳夢梅從舞台中央緩步而出,唱詞念白似從《拾畫叫畫》而來,可緊接着,光影從暗淡轉為朦朧流光,單雯飾演的杜麗娘從側幕上場,口中唱的,卻是《遊園》的經典唱段。這台上的一切,是《牡丹亭》的內容、意象與元素,而其從內容編排、燈光布景、演員走位甚至服裝造型等方方面面,呈現形式又全然不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一台與其他院團演出所不一樣的《牡丹亭》”,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道出了打造“東方舞台美學”品牌的核心理念——即“傳統製法、當代審美”,主創希望,通過提煉傳統內核銜接當代呈現,讓多種藝術門類的跨界融合,去豐富觀眾的審美體驗,再次釋放傳統的經典魅力。,“拆解騰挪”,每位主創都在用心雕畫屬於自己的“牡丹亭”,2022上海大劇院版崑曲——重逢《牡丹亭》集結長三角京昆力量,由劇作家羅周編劇、舞台劇導演馬俊豐執導,崑曲名家單雯、張軍分飾杜麗娘與柳夢梅。此外,更有江南名丑李鴻良、上海京劇院大武生奚中路與青年老生演員藍天助演。與從前舞台上傳統折子戲的串演不同,主創對湯顯祖原著進行了特別的“拆解騰挪”,試圖進一步凸顯杜麗娘與柳夢梅衝破“生死夢中”循環的動人愛情。,何為“拆解騰挪”?拆解——是將原著重要的劇情交代與重點唱段拆解出來,騰挪——是按照新的敘事線索重新擺放。在主創看來,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它提供了無限的解讀空間,有如七巧板,令後人可以在每一次的拼搭中,找到新的可能。羅周整理后的文本,以杜麗娘“起死回生”為主體,依託原著《言懷》《玩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文本,將《驚夢》《尋夢》等名折名曲,融入其他摺子,形成新的戲劇結構。就拿記者探班的《叫畫》來說,這將是“重逢《牡丹亭》”的第一折。其中柳夢梅的念白化用自原著《拾畫》的字句,而據介紹,原著《言懷》《玩真》等也糅進了劇本的第一折之中。以此凸顯,《牡丹亭》不只是杜麗娘的夢,也是柳夢梅的夢。,為了將“雙重夢境”更直觀地呈現在舞台上,導演馬俊豐安排了一場“雙遊園”——先是柳夢梅登場,於荒園中拾畫,很快杜麗娘出現,重現百花爛漫時節的“遊園”情境。與之相對應的,該劇作曲、司笛孫建安採用了“支聲復調”的音樂表現形式。這一手法常見於中國民間音樂,也曾在個別京劇、越劇中有類似探索,可在有着600年歷史的崑曲里使用尚屬首次。,儘管排練中演員尚未穿上戲服,但在後台,由知名服裝設計師賴宣吾設計的十數套戲服一一曝光。與羅周力求所有新寫念白曲文均是化用原著“無一字無來歷”一樣,賴宣吾看似大膽選用的花鳥圖案,也是從畫譜而來。比如《回生》一折,他選用了菊花作為服裝上的主要花卉紋樣。他說,“我不想選用一般的菊花,顯得過於凄涼。後來翻到明代朱有爌編撰的《德善齋菊譜》中有一種外白內紅的菊花。我覺得特別契合這一折的主題——外在是死亡的狀態,可內心卻有着濃烈的愛意。”,可以說,重逢《牡丹亭》的逐步成型,正是建立在主創每一個人雕畫屬於自己的“牡丹亭”的用心之上。,《牡丹亭》至少演了500遍,這是最“打架”的一次,如果幕後班底的關鍵詞是“解碼”,那麼台前的崑曲演員又該如何面對貫穿演藝生涯的這出經典?,從坐科學戲開始,崑曲演員最熟悉的便是《牡丹亭》。張軍和單雯也不例外。尤其是張軍,從藝幾十年,從精華版演到全本,他的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更是駐演超過十年。當被問及演過多少次,他身體往後一仰,“演了起碼500遍《牡丹亭》了吧!”,此番再次出演《牡丹亭》,張軍直言是最“打架”的一次。這不是說與單雯或是其他的主創在創作理念上產生了激烈碰撞,而是基於經典當代表達過程中,對於這種“寫往過去又寫往未來”反覆調校的謹慎。“就拿音樂來說,這次曲子有點回到了清朝的腔,但是又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和聲”。,而與搭檔也有需要反覆調校的部分。張軍介紹,上海崑曲演員受海派風格影響,所以對於《牡丹亭》的情感表達更為濃烈,而單雯的演繹則承襲了江蘇省崑曲前輩的含蓄內斂。如果把重逢《牡丹亭》當做一部全新的作品,兩種風格重新調配,決不能正面衝撞,哪怕是唱段里“無一(耶)言”還是“無一(額)言”,這種觀眾難以察覺的唱法區別,也要做到完全一致。單雯感慨:“只有台上的我們在磨合中找到彼此都舒服的平衡點,觀眾才能看得舒服。”,這兩位主演的首次搭檔,將會最終在舞台上碰撞出怎樣的“CP感”,令觀眾期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