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祖國頌——譚利華與北京交響樂團音樂會”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音樂會上半場上演了《祖國頌》《我的家園》《炎黃風情》選段《我的中國心》和《熱巴舞曲》;下半場為聽眾獻上了音樂會的重磅作品——由北京交響樂團委約常平作曲的交響套曲《祖國頌》“復興征程”。,
指揮家:譚利華,音樂會首尾呼應,充滿巧思。以作曲家劉熾的《祖國頌》開篇。這部作品選自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我國第一部大型寬銀幕文獻紀錄片《祖國頌》。接下來的管弦樂《我的家園》選自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隨後,聽眾走進鮑元愷《炎黃風情》選段《猜調》《蘭花花》《太陽出來喜洋洋》多彩繽紛的民歌世界。在膾炙人口的《我的中國心》之後,上半場在北京交響樂團委約創作的《熱巴舞曲》中結束。,
作曲家:常平,下半場委約的巨作新制無疑是音樂會的重頭戲。為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北京交響樂團委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家常平創作了交響曲《祖國頌》。這部作品同時入選了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交響套曲《祖國頌》分為“黎明的號角”“走向光明”“青山綠水——寫給孩子們”“萬里江山”四個樂章,用交響樂展現黨帶領國家和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經歷的歷史性變革。,一串嘹亮的竹笛聲開啟了《祖國頌》的第一樂章,跟隨中國傳統樂器奏響的是恢弘的管樂,中西樂器的交融形成獨特的音響。音樂行進中,清亮的古箏在樂隊中響起,在弦樂織就的音樂中,古箏與竹笛似乎是來自遠古的對話。在交響套曲中使用這兩件傳統樂器,是作曲家常平有意為之,“音樂是非常抽象的藝術,用音樂表現宏大的歷史事件,思維可以很跳躍。”常平說,第一樂章的主題是“黎明的號角”,這裏孕育着千年的文明與人類求索,選擇了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笛子象徵遠古的形象,表現對歷史的回顧。第二樂章 表述中華兒女經歷了苦難,點燃了希望,找到了光明之路。,第三樂章是寫給孩子們的樂章,以青山綠水為名,藉以表達孩子是未來的希望,與自然相比,人類只是小孩子,擁有一顆孩子一樣的心,就像青山綠水一樣寶貴。“好多交響樂作品題材比較深刻,內容也有深度,但我希望能有更多孩子們走進音樂廳,所以就專門為他們創作了一個樂章。”給孩子們寫交響樂,常平並沒有敘述具體的場景,也沒有講述一個較為低幼化的故事,“我想表現兒童的心理,用純凈的風格進行創作,同時結合青山綠水的主題,表現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內涵。”這一樂章充滿靈氣,但和前面兩個樂章一以貫之的是交響性很強,也帶有現代的風格,對於初次聆聽交響樂的聽眾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門檻”,但不失為一個积極的嘗試。,第四樂章是全曲中最感人的,得益於作曲家引用了感人至深的陝北民歌,表達了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歌頌。“整部作品的音樂風格充滿了中國的味道,但作為當代作曲家,中國的味道不會特別表面化。”常平說,他把精神內核的東方化賦予這部作品,並不只是讓中國聲音停留在某一個音節、某一種調式,“我希望聽眾能從音樂中感受到不露聲色的東方美感。”常平坦言,這對他自己也是個挑戰,也希望把這種內在的東方審美傳遞給更多聽眾。
20
2023.02
本文链接:http://yuehairailway.com/?p=6117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喜欢:点此查看RSS订阅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