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聯盟2號站_標新立異里的真誠,野蠻生長中的困窘

20

把十位平均年齡20歲出頭、且幾乎沒有任何農耕經驗的少年扔到142畝廣闊的田地上,直面播種、灌溉、施肥、收穫,運營農場、直播帶貨、自負盈虧、創立農夫集市等真實挑戰,他們會迎來什麼樣的豐收?又會與這片土地產生怎樣的情感聯結?,近日,這支年輕的“種地小隊”開始了為期192天的耕地之旅,也成就了一檔新綜藝《種地吧》。這檔勞作紀實真人秀一經播出,褒貶不一。有觀眾認為這是打着“種地”名義的“作秀”,但也有更多的觀眾在看過幾期節目之後態度發生明顯變化。隨着節目的熱播,觀感上的巨大反轉彰顯出了節目的獨特意味。,一場嘉賓受眾共同參与的青春實驗田,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將創作視角對準鄉村生活。《嚮往的生活》以餐食為主要表現形式,展現鄉村生活的自給自足;《寶藏般的鄉村》在漫遊旅程中感受鄉村變化;《哈哈農夫》體驗漁夫、牧民、果農等的生活狀態……一時間,清新美麗的田園風光、舒緩愜意的鄉野生活躍然於熒屏之上。節目就地取材,遠離都市喧囂,試圖構建田園牧歌式的烏托邦世界。但節目中的“鄉村”“土地”“田園”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符號化的象徵,用於展現鄉村生活圖景的空間感,並沒有與節目中的人產生直接性的利害關係,仍然停留於被觀賞、感知的表象層面。,而《種地吧》將創作目光直接聚焦為“土地”,以耕種土地、收穫糧食為故事主線,沒有刻意製造話題、遊戲,只是通過少年們收割水稻、挖建排水渠、搬運化肥、播撒種子、收穫小麥、運營農場的真實忙碌串聯起所有拍攝,將鄉村生活從以往的元素性展示拓展為主體化體驗,完整再現糧食從無到有的生產全過程。他們用實際行動紮根土地,帶領受眾沉浸式體會每一粒糧食的辛勞,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踏實感。,十位少年是節目組從全國300多位候選人中精挑細選出來的,以歷時192天的勞作記錄糧食的生長,也見證他們自己的成長,其本質仍然屬於養成類選秀。中國觀眾對於“選秀”有着天然的情結,渴望贏得尊重、獲得成功。對於少數滿腹才華的普通人,選秀節目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被正式看見”的機會,通過節目書寫“命運的扭轉”;而對於少數才華不夠突出、又極具表現欲的普通人,選秀節目是他們“表達自我”的隆重舞台,使其不在乎結果,充分享受過程;對於大多數愛看熱鬧的普通人,選秀節目滿足了他們評頭論足的隨心所欲。這三方面的使用與滿足正是“人”作為主體性的意義體現,是“我想”“我秀”“我選”不同層面的“被看見”與“被觀照”,真正將“人”落實為節目核心。選秀節目因同時具備“選”的懸念感以及“秀”的視覺奇觀,成為備受觀眾喜愛的節目形態,也是綜藝製作團隊不斷精耕細作的模式土壤。,從某種程度而言,該節目是一場嘉賓與受眾共同參与的青春實驗田。節目里,少年們化身“麥田裡的守望者”,悉心呵護麥苗長成麥田;節目外,受眾以“雲監工”的身份觀察他們的種田日常與進度,等待麥田和少年們的共同長成,構成節目陪伴感和養成感的現實隱喻。,倡導鄉村青年力量的回歸,綜藝節目作為影響力、傳播力巨大的文藝形態,肩負着媒體的導向性和社會屬性。《種地吧》正視了當前全世界面臨的難題,即糧食安全問題。倉廩實,天下安。儘管我國糧食供給總量充足,但中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處於緊張態勢,加上國際複雜環境影響,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显示,2021年有1.93億人經歷了糧食危機,糧食不安全程度進一步惡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萬人,創歷史新高。我們必須增強勤儉節約的意識,夯實“中國的飯碗要捧在自己手裡”的底氣。,糧食對於农民的重要性正如人才對於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鄉村發展,關鍵在人。但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深入,鄉村青年人口流失嚴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土地、淡漠鄉愁,農耕文化正面臨着消弭的危機。留住年輕人、引進青年人才,是鄉村建設煥發活力的必然。因此,節目組特意挑選了一批少年,通過真實、完整的勞作過程傳播農耕文化,強調年輕人種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籲青年力量的介入與回歸,試圖讓屏幕前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重返田間地頭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重新拾起中國人的躬耕精神和鄉愁情結,以真情實感增強他們建設美好家鄉的使命感、責任感,從而把鄉村振興落到實處。,節目聚焦勞作,在一播一種里經營全景式鄉村生活,在一耕一作里投射出傳統農耕文明的文化價值。這種做法規避了不良審美導向的風險,剔除了“飯圈文化”的糟粕,將“選秀”舞台巧妙置於農田自然中來,跳脫了傳統的以歌舞才藝表演為主的“選秀”內容,轉向開墾、播種、做飯、修葺、開挖掘機等諸多技能的掌握,比拼少年之間敢於吃苦、樂於奉獻的精神、團隊協作的能力和為人處世的智慧,通過深化德、智、體、美、勞的價值內涵實現傳統養成類選秀節目的突圍,亦讓大眾看見綜藝節目從有意思邁向有意義的轉變。,除此之外,節目中所運用的聯合式收割機、稻穀烘乾機、半喂入式稻麥脫粒機、播種無人機等農耕生產工具也是對鄉土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既是展示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見證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與變遷的重要視角。,“耕作”除了對田地的種植之外,還應包含對內心的耕耘,《種地吧》採用“長視頻+短視頻+直播”的組合模式同步開發內容,試圖滿足不同群體的多重需求,但從目前已播出的正片內容來看,一些不足正在暴露。,毋庸置疑這是一檔極具挑戰性的節目,超過半年的拍攝周期,全天24小時的不間斷錄製,導致節目組容易迷失在海量素材里。儘管節目開頭交代了主要任務背景,但具體到每一期節目中來,其故事脈絡仍然不夠清晰,尤其是少年們播種、施肥等具體任務節點缺乏明確的時間線梳理,為受眾的觀看和理解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礙。有限的資金與無限的困難是節目中的重要戲劇衝突,也是貫穿節目發展的隱形線索,但是當前,少年們的資產狀況沒有得以直觀明確地展示,蘊藏在內的戲劇衝突也沒有生動自然地表現出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節目的精彩度和懸念感。,節目組大膽啟用了素人嘉賓,其優勢在於更好地體現真實性,但也會為此給觀眾帶來建立認同感的難度,因此需要後期更加細膩的筆觸對其進行刻畫、描摹。但從已播出的效果來看,除了倔脾氣趙小童、佛系大哥蔣敦豪、乖乖男趙一博、唯一經驗者李耕耘之外,其他少年的形象不夠突出,後續亟待進一步加深少年們的性格記憶特點。,《種地吧》將躬耕精神、糧食安全、鄉村振興這些宏大選題作為節目的立意點和創意點,是難得的勇氣,但也面臨着如何做實做透的現實困難。從當前的內容來看,觀眾確實能夠感受到節目的真誠以及少年們的努力,但節目在一些關鍵細節上存在銜接上的斷裂,可能會引起爭議,進而引發對節目真實性的質疑。例如節目組在開頭交代了少年們學習各種農具、甚至取得了相關資質證書,但實際操作卻狀況百出,成果堪憂,中間省略了他們從學習到實習上崗的經歷,導致不少觀眾發出“他們真的學過嗎?”的質疑,進而降低對節目整體的信任度。,真誠無需演繹,憑藉真情流露自能打動人心。“耕作”除了對田地的種植之外,還有對內心的耕耘。希望節目組能夠從頭至尾守住這份真誠,引領积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利用勤懇踏實的精耕細作、順應自然的規律作息回歸心靈的純凈,以勞動的充實治癒現代人的精神壓力。,作者:余俊雯 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 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助理研究員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