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站平台_法國作家司湯達逝世180周年,小說《於連》為何改成《紅與黑》?

20

今年是法國作家司湯達逝世180周年,司湯達是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法國作家,他的代表作《紅與黑》始終是最受歡迎的文學讀物之一。小說主人公於連的故事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人物的心靈世界,映射出一幅復辟王朝時期法國社會的真實畫卷。,“一八二八年,巴黎。,在第二天早上,朋友們來了,他的心情頓時快活起來。一個人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看見桌子上有一張空白的賬簿本,上面寫了一個標題:《於連》。他好奇地問,這是什麼意思,哦,司湯達答道,他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朋友們都很興奮,都鼓勵這位過度憂傷的人打起精神。於是他果真開始寫這部作品了。這個標題被抹掉了,換上了一個後來成為不朽著作的標題《紅與黑》。事實上,從那天起,他作為亨利·貝爾已告終結,另一個名字開始出現併流芳千古,那就是司湯達。”,這是奧地利小說家、傳記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在人物傳記《三作家傳》中的一段描述。一八三一年,司湯達的小說出版,小說初版時的標題就叫做《於連》,副標題名叫“十九世紀紀事”。在後來的版本中,小說標題改成《紅與黑》,副標題改為“一八三〇年紀事”。,小說《於連》為何改成《紅與黑》,於連是小說的主人公,於連的愛情故事貫穿全書,但作者的意圖不是寫一部愛情小說,而是以於連的一生為主線,將人物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表現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小說下卷第二十二章,司湯達通過一個編輯的嘴說:“如果您作品的人物不談政治,他們就不是一八三○年的法國人,您的書也就不再像您希望的那樣成為一面鏡子了……”小說《於連》後來的版本題名改成《紅與黑》,強調了作品的政治和歷史色彩。《紅與黑》的法文翻譯過來就是“紅色的和黑色的”,於連是木匠的兒子,想出人頭地,幻想有朝一日像拿破侖那樣成為顯赫的將軍,法國的軍服是紅色的,這就是“紅”的意思。然而於連生不逢時,復辟時期的法國社會,拿破侖式的個人奮鬥的道路被貴族階級給堵死了,為了進入上流社會,於連穿上教士的黑衣,走上了當神父的道路,這就是“黑”的意思。是穿紅色的軍服還是穿黑色的教士長袍?於連選擇了穿教士長袍,但他忘不了自己的野心。為了向上爬,為了報復社會,於連不擇手段。小說結尾,德·拉摩爾小姐告訴於連他已經是輕騎兵中尉時,“他快活極了。從他一生的抱負和現在對他兒子的熱愛,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於連謀殺的情節是否合理,當上輕騎兵中尉的於連,又開始幻想自己像拿破侖那樣,在三十歲上成為叱吒風雲的將軍。然而,德·雷納夫人在教會的誘導下寫給德·拉摩爾侯爵的告密信,打碎了於連向上爬的美夢。惱羞成怒的於連,從巴黎趕到維里業,徑直去武器店,買了兩支手槍,走進維里業的新教堂,站在德·雷納夫人的凳子後面,“他開了一槍,沒打中,第二槍,對方倒下了。”關於於連謀殺德·雷納夫人的情節,有的讀者認為不合情理,這是因為書中有大量的內心獨白,表現於連內心的波濤起伏,表現於連的內省,所以讀者容易忽略於連言出必行的另一面。於連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個人奮鬥者,他的思想和行動充滿矛盾。作者在表現於連內省方面展現了身手,開創了“心理小說”的先河,在交代人物行為動作方面,小說傳達的信息不像電影那樣有直觀性,於連行動果斷的性格特點很容易被讀者忽略。《紅與黑》下卷第十七章《一把古劍》,德·拉摩爾小姐和於連春宵一刻之後,第二天就後悔了,開始疏遠於連。在圖書館,兩人突然邂逅:,“我恨自己太隨便,一失足成千古恨。”瑪蒂爾德悲憤得流下了眼淚。,“太隨便!”於連大叫一聲,向圖書室收藏的一把中世紀古劍衝去。,他和德·拉摩爾小姐說話的時候已經痛苦萬分,現在看到對方流下羞愧的眼淚,無異雪上加霜,巴不得一劍把她殺死,方解心頭之恨。,向古劍衝去——好不容易把劍從劍鞘里拔出來——插劍入鞘——把劍掛回銅釘上,這幾個動作表現了於連的心理活動,懷疑、驚訝、失望,紛至沓來。於連複雜多變的性格,有深思熟慮的一面,也有瘋狂衝動的一面。德·拉摩爾小姐差點死在於連手裡這個情節和後來於連槍擊德·雷納夫人的情節,都合乎於連脾氣暴躁的性格。,《紅與黑》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上世紀50年代,《紅與黑》在國內是被批判的對象,批判文章認為小說《紅與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諷刺了封建貴族、教會的虛偽、卑鄙、毒辣,但是於連之所以仇恨封建貴族是因為自己沒有這樣的地位,他渴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地位,來滿足權力和金錢的慾望。翻譯家鄭克魯那時候在北京大學念書,也參加了批判小說《紅與黑》的活動。據鄭克魯回憶:“1958年左右批判,過了幾年反而電影上映了,有些莫名其妙。怎麼一下變化那麼大呢?後來看到一些材料才知道,原來有人為於連的行為辯護,認為一個农民的兒子起來有什麼不好呢?所以電影《紅與黑》才放映了。”,鄭克魯提到的電影《紅與黑》,是法國法蘭西倫敦影片公司和意大利文獻紀錄影片公司於1954年聯合攝製的。1957年,這部法意合拍的《紅與黑》由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完成。《紅與黑》譯制完成后,正趕上國內對小說《紅與黑》進行批判,影片暫緩上映。1959年,譯製片《紅與黑》在全國公映。《紅與黑》的引進和上映,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筆者認為,譯製片《紅與黑》得以引進和上映,最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電影引進政策相對而言比較寬鬆。舉一個例子,1961年1月文化部電影局的一個文件里,提出在選題時“一些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基本無害的影片,也應選擇一定數量”。,電影《紅與黑》整體上說體現了原著反對封建、反對教會的思想,因此作為“基本無害”的影片被引進並上映。譯製片《紅與黑》上映后,產生很大影響,影片中飾演於連的法國著名影星錢拉·菲利浦用出色的演技表現了人物不平凡的經歷和性格發生的巨變。小說原著結尾,於連在法庭上的發言,道出了全書的中心思想,電影《紅與黑》採用倒敘方式,將於連臨死前說的這段話,放在開頭部分,這也是電影最精彩的部分,錢拉·菲利浦的表演和胡慶漢的配音征服了觀眾:,“我不要求寬恕,我的罪行是驚人的,而且是預謀的。我向一個尊貴的女人德·雷納夫人開了兩槍,她曾經像一個母親那樣地待過我。我是該死的,但是你們判我的刑的理由並不在此,不!這個你們和我都很清楚,我真正的罪在你們看來因為我是一個下等人,竟敢和你們這些上等人講平等。你們要砍我的頭,是想警戒那些幸運的,或者說是不幸的、受到良好教育的從而敢於踏進這個被那些高傲財主稱為上等社會的青年。我們經常跟你們和你們的親屬在大街上攀談,你們的名字我全知道,我父親給你們干過活。你們不能夠寬恕我,就為這個。請看這些法官,沒有一個是工人,沒有一個是农民,沒有!只有怒氣沖沖的財主,怎麼能不發火。是啊!一個工人的兒子居然同你們講平等。我的話完了。”,2022年,為紀念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孟京輝版的先鋒戲劇《紅與黑》即將開啟巡演。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